新聞動態
檢驗過程中的不良習慣及改進建議
1. 不遵守標準操作規程
表現:跳過步驟、簡化流程、憑經驗操作而忽視書面規范。
風險:結果不可靠,難以復現,甚至違反行業法規。
改進:嚴格遵循SOP,定期培訓并更新操作規范。
2. 記錄不規范
表現:事后補記錄或涂改數據,遺漏關鍵信息(如環境條件、儀器參數),使用非受控表格或便簽紙。
風險:數據完整性存疑,可能引發審計問題或法律糾紛。
改進:實時記錄,采用電子化系統,定期審核記錄。
3. 忽視樣本管理
表現:樣本標識不清或混淆,存儲條件不當(如溫度、光照不符要求),未記錄樣本使用或剩余量。
風險:樣本污染、降解或丟失,導致檢驗失效。
改進:嚴格標識(唯一編號+條形碼),規范存儲,記錄流轉軌跡。
4. 儀器使用與維護不當
表現:儀器設備未校準或校準過期,使用后不清潔(如殘留試劑、粉塵),忽略異常報警或故障提示。
風險:儀器精度下降,結果偏差,甚至設備損壞。
改進:定期校準、點檢,填寫使用日志,及時報修。
5. 個人防護不足
表現:不戴手套/口罩/護目鏡,在實驗區飲食、化妝或使用手機。
風險:交叉污染、健康危害(如化學暴露、生物感染)。
改進:強制佩戴防護裝備,分區管理(清潔區/污染區)。
6. 環境控制不嚴
表現:溫濕度、潔凈度未監控,隨意進出檢驗區域(如帶入外部污染物)。
風險:環境波動影響結果(如微生物培養、精密稱量)。
改進:實時監控環境參數,限制無關人員進入。
7. 缺乏復核與溝通
表現:單人操作無監督,異常數據未及時上報或討論。
風險:錯誤結果未被發現,問題重復發生。
改進:關鍵步驟雙人復核,建立異常數據報告機制。
8. 時間管理不當
表現:拖延檢驗導致樣本失效(如時效性項目),同時處理多個任務導致分心。
風險:結果超時限,效率低下。
改進:制定優先級計劃,合理分配任務。
9. 忽視試劑與耗材管理
表現:使用過期試劑或未驗證的替代品,不檢查耗材質量(如濾膜孔徑、移液槍頭匹配性)。
風險:試劑失效導致結果異常,耗材不匹配引入誤差。
改進:定期盤點,標注開封日期,驗收時嚴格質檢。
10. 過度依賴經驗
表現:憑主觀判斷替代客觀數據(如目測代替儀器讀數),忽視新方法或技術更新。
風險:系統性偏差,技術滯后。
改進:以數據為準,定期參加技術培訓。
總結建議:
建立質量控制體系:通過定期內審、盲樣測試、人員比對等方法發現并糾正不良習慣。
培養合規文化:管理層需強調規范操作的重要性,鼓勵員工主動報告問題。
自動化替代:盡可能采用信息化系統(如LIMS)減少人為失誤。
通過糾正這些不良習慣,可顯著提升檢驗結果的準確性、可靠性和效率。